首页  - 图片新闻

中药材种植行业如何应对当下气候变化影响

阅读次数:378    发布时间:2025-09-16 09:05:2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品质特性及市场供应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收时节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异常天气不仅影响传统道地产区的分布格局,更对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药效稳定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春季的倒春寒现象对根茎类药材影响尤为显著。以人参为例,其生长周期中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当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时,新生芽孢极易冻伤,导致植株发育迟缓。研究表明,遭遇倒春寒的人参样品中,人参皂苷含量较正常年份下降12%-15%。同样,当归在早春遭遇霜冻后,其挥发油成分会发生明显变化,阿魏酸含量降低约20%。

     夏季持续性高温干旱则严重影响花果类药材的品质。金银花在持续35℃以上高温环境下,花蕾发育不良,绿原酸含量显著降低。河南某产区数据显示,干旱年份采收的金银花中,有效成分含量仅为丰水年份的65%-70%。而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更会导致根腐病大面积发生,如白术、白芍等根茎类药材在积水环境中极易腐烂,造成毁灭性损失。

     秋季异常降水直接影响药材的采收与初加工。传统"采菊东蓠下"的时节,若遇连绵阴雨,杭白菊的采摘期被迫推迟,花瓣含水量增加,干燥过程中易发生褐变,影响成品菊花的色泽和香气成分。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区曾因采收季持续降雨,导致大批鲜品在干燥前就已发生霉变,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元。

     冬季的暖冬现象打乱了部分药材的生理周期。以冬虫夏草为例,其形成需要特定的低温环境刺激。近年来青藏高原冬季气温持续偏高,直接导致虫草产量下降,2018-2022年间平均减产达40%。同样,山茱萸需要足够的低温完成春化作用,暖冬会导致其开花结果率明显降低。

     从生长环境来看,极端天气事件显著改变了中药材的适生区域。以道地药材为例,其传统产区往往具有特定的气候条件与土壤特性。然而,持续干旱导致甘肃岷县当归减产,而异常降水则使四川江油附子出现大面积根腐病。温度升高使得部分高山药材如冬虫夏草的生长海拔上移,采集难度加大。同时,物候期的改变导致药材采收时间难以把握,直接影响有效成分积累。

     在品质特性方面,气候胁迫诱导的次生代谢变化值得关注。研究表明,适度干旱可促进部分药用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但持续高温却会导致挥发油含量下降。以黄芩为例,其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此外,紫外线辐射增强可能改变某些药材的化学成分谱,这种质量变异给标准化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市场供应层面,气候异常加剧了价格波动。2019年云南重楼因持续干旱减产30%,市场价格同比上涨45%。这种波动不仅影响制药企业原料采购,更导致部分农户转向其他农作物种植,形成恶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材如金银花表现出较强的气候适应性,这为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应对体系。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药材产业亟需建立气候适应性种植体系。这包括:建立气候监测预警系统,完善灾害应对预案;选育抗逆性新品种,如已成功培育的耐旱型黄芪;调整种植海拔梯度,如将部分低海拔产区向高海拔区域迁移;改进栽培技术,采用遮阳网、滴灌等设施农业手段。只有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才能确保中药材这一民族瑰宝的可持续发展。

     气象部门与中医药机构应加强合作,建立药材气候品质认证体系,为道地药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需要加强气候变化对药材有效成分影响的机理研究,科研机构需加快耐逆品种选育,建立气候-品质关联数据库,通过多学科交叉攻关,寻找保持药效稳定的新途径。

     政策层面,建议完善中药材储备制度,探索天气指数保险等金融工具。从长远看,建立基于气候变化的道地药材产区规划调整机制至关重要。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更需要我们以系统思维审视中药材产业链。通过科技创新与传统经验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这一民族瑰宝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1 CHINA CO-OP GROUP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甲1号

邮编:100052

电话:010-59338888

辽ICP备2025062783号-2

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50627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