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83 发布时间:2025-11-06 08:49:30
近日,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制度构建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制度将围绕“统筹规划、规模适度、动态管理、有偿调用”的核心原则,建立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体系,实现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和技术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首批纳入战略储备的30个中药材品种也已明确,涵盖常用大宗药材、抗疫品种、珍稀濒危药材等多个类别。
一、背景与动因:疫情催生战略储备体系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医药在防疫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中药材供应的一系列问题。疫情发生时,部分具有突出疗效的中药材需求量大增,但散漫无序的种植无法在关键时刻提供充足保障,导致此类药材价格大幅上涨。这种现象凸显了中药材作为抗击疫情的战略物资,靠市场难以平衡供需矛盾。
中药材战略储备的意义远不止于应对疫情。专家指出,中药材战略储备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对于战争、地震、疫情等突发事件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国家实施中药材战略储备进行“丰储欠补”,可以保障中药材市场供应,防止价格暴涨暴跌,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早在2012年就开始规划建设中药材国家储备制度和中药材生产预警机制。近年来,北京、江西等地也率先开展了区域性探索。江西省已建立全省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中药储备机制,实现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及定点医院87种中药饮片和15种中成药储备量,可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
二、制度框架:多方协同的国家储备体系
中药材战略储备制度明确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体系。中央储备主要负责应对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重大活动安全保障以及存在较高供应短缺风险的中药材品种;地方储备则主要应对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重大活动区域性保障以及本辖区供应短缺的中药材品种。
在管理机制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中央中药材战略储备计划、选择储备单位、开展调用供应等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储备形式实行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和技术储备相结合的模式。实物储备是指实际储存中药材原料;生产能力储备是确保中药材种植和生产能力;技术储备则包括种植、加工、储存等技术创新和储备。
专家建议,应采用动态存储模式,保证药材定期循环,建立储备单位轮换机制,科学制定每种药材存储条件及年限,随用随补,保证库存最低储备量,防止药材长期存放而变质。
三、品种选择: 首批30个储备药材的市场前景
中药材品种繁多,有一万多种,不可能每个品种都纳入国家储备。 因此,首批战略储备品种的选择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重点选择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品种。常用大宗药材成为首批储备的首选,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甘草等。这些药材使用量大,临床应用广泛,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基本药材,储备这些药材能够满足日常医疗活动的基本需求。
抗疫药材是另一重点类别。疫情暴发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等药材需求量大增。这些药材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色,被列入战略储备名单,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
此外,珍稀濒危药材如重楼、白及、黄精等也被纳入储备名单。这些药材由于资源稀缺、采摘难度大等原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储备这些药材能够应对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
药食同源品种如茯苓、山药、百合等因消费升级带动需求增长,也成为储备重点。这些品种既可药用也可食用,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具有较好的储备价值。
四、储备地点选择:道地产区与交通枢纽并重
中药材战略储备库的选址至关重要。根据专家建议,储存地点的选择应依据全国道地药材产区的分布,考虑交通、气候、仓储条件、运营成本等因素,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布局。道地药材主产区域应优先考虑。如甘肃的岷县、陇西、宕昌、渭源等县,主产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等道地中药材,产量大品质上乘;该区域交通便利,产业基础雄厚;气候干燥、降水少、湿度小、空气流通,被誉为“天然药仓”。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大城市群也是战略储备库的重点选址区域。这些地区大中城市密布,人口密度大,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企业也多,平时对中药材需求量大,若遇重大事件,用量将会成倍增长。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仓储中心可以配套战略储存。如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市场,新型仓库建筑结构合理、机械化设施配套齐全,数字监测与监控设施、消防设备与安全预警自动化,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产地中药材市场和交易中心也是理想选择。如甘肃陇西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吉林抚松万良人参市场、宁夏中宁枸杞市场、云南文山三七交易市场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配套建设有大货仓储与中转运输物流中心。
五、质量管理与技术支撑:现代化仓储保障药材安全
中药材战略储备库需要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在仓储设施方面,应根据中药材特性,选择专用仓库、气调仓库或冷藏仓库等不同类型的仓储设施,库内温度应控制在15℃-25℃之间,湿度应控制在45%-75%之间。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应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对仓库中的人、财、物、环境及其运转过程进行监测、控制和调节,配置监控报警系统,实现库房温度、湿度、防盗及消防报警、库门自动启闭等监控系统的自动化管理。
质量管理是中药材战略储备的生命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负责组织地方药品监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央中药材战略储备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储备库需配备专业的质量检测设备和人员,对中药材进行定期质量检测,确保储备药材符合标准。
气调养护技术等先进养护方法将在中药材战略储备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调整储存环境中的气体成分,有效防止药材发霉、虫蛀、变色、走油等变质现象,延长药材保质期。
六、产业影响:战略储备如何重塑中药材市场格局
中药材战略储备制度的建立将对整个中药材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战略储备可以起到市场“蓄水池”作用,通过“丰储欠补”机制,在药材低价滥市时加大收购储备,解决农民“卖药难”问题;在价格暴涨时投放市场,平抑价格。
这种机制将有效压缩游资炒作中药材的空间,防止价格大起大落。近年来,部分中药材价格波动剧烈,如党参在2024年因扩种导致价格下跌30%,而连翘在2025年初因流感季需求,价格突破150元/公斤。
战略储备制度的建立还将推动中药材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随着2025版《中国药典》加强33种药材农残检测,绿色种植成为必然选择。战略储备对药材质量的严格要求,将倒逼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加工环节提升标准和规范。
订单农业模式也将得到大力发展。中药生产企业与种植户通过签约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实现“储药于地”。这种模式既可保障药材质量,又能降低储备成本,特别适合一些不适合长期仓储或需鲜用的中药材。此外,战略储备制度还将促进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实现从中药材种植到存储的全流程可追溯,确保药材质量安全。
七、未来展望:中药材战略储备的发展路径
随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实施,中药材战略储备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中药材战略储备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中药材储备管理中广泛应用,实现储备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调度。
《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建设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协同储备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储备、企业储备和社会储备将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政府储备主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企业储备保障日常生产经营需要;种植户和合作社储备则作为有效补充。
国际合作储备模式探索。随着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未来可能建立跨国中药材战略储备机制,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
人才培养体系加速构建。中药材战略储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未来将完善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未来五年,我国将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中药材战略储备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还能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战略储备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中医药治理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资保障。

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 Copyright@2021 CHINA CO-OP GROUP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庄胜广场西翼1008室
邮编:100052
电话:4000392099
中国供销集团中药材交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