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22 发布时间:2025-10-21 09:27:05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浩瀚体系中,阴阳学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东方哲学的独特光芒。这一源自《黄帝内经》的理论,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更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相互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面构成,这种动态平衡构成了生命的基本规律。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逐渐引伸为指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古代思想家通过实践观察,认识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发生、发展、变化,概由于阴阳二气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结果。《周易。说卦》指出:“立天之道,曰阴曰阳。”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管子。四时篇》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周易》将阴阳作为一种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哲学概念,把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变化,作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
可阴阳究竟是指什么呢?有人把阴阳作为两种特殊的气,有的将其作为两种具体的对立力量。当古代阴阳学说被引进中医学领域后,古代医家一方面汲取其合理的内涵,另一方面则据医学经验和成就将阴阳的哲学概念与医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的“阴阳学说”。《灵枢。阴阳系目月》指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中医学中的阴阳不再是专门代表某一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从事物或现象的具体特性中抽象出来的某些相对立而又统一的属性,具有普遍性意义。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注释《内经》时明确指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向上的、向前的、热的、实的、明亮的,表露的、无形的、活动的、急速的、兴奋的等等,皆属“阳”的特征;凡是向下的、向后的、寒的、虚的、黑暗的、隐晦的、有形的、宁静的、迟缓的、抑制的等等,皆属“阴”的特征。阴阳学说就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属性,及一个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关系,来说明自然和人体各种错综复杂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它提示我们,万物的生成、变化、消亡的根源不是上帝鬼神,也不是超感性的精神性的东西,而是物质世界内部所具有的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人们对疾病的防治也离不开阴阳这一根本的规律。
阴阳并非简单的对立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活动为阳,静止为阴;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在人体中,阴阳平衡表现为各系统功能的协调运作。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就会随之而来。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阴阳失衡的状态,进而采取相应调理措施。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整个形体结构及其生理过程皆可用阴阳学说加以阐释。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
一般来说,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再进一步则五脏之中,也有阴阳可分:心、肺同居胸部(上部)属阳,肝肾同居腹部(下部)属阴;每—脏腑就其功能而言。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阴与心阳,肝阴与肝阳,肾阴与肾阳等等。人体的上下内外皆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而阴阳学说又概括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也是阴阳运动变化的过程,所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和“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昧,化生精,气生形”等,都是用阴阳关系来阐释机体内部精、味、气、形互相生化的过程,而这种复杂的生化过程也是机体新陈代谢生理活动的表现。总之,阴阳之间相对的协调平衡是健康的标志,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即据此而论,反之则病。
疾病发生的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然而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无非是“阴阳反作”。即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协调和谐,使阴阳失去平衡。所以“阴阳失调”是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失调的总称,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也是阴阳矛盾互相斗争的过程,一方的偏胜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偏衰,—方的不足也必然引起另一方的有余,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各种临床症状是阴阳偏盛或偏衰的具体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临床上,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如原先病证的性质属于阳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阳证。所谓“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和“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构成了错杂的病理变化。如果病至极期,或治不得法,而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即告终止;如果能及时治疗,使矛盾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那么疾病亦可康复。
阴阳也是诊察疾病的总纲,故古人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医学|教育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既然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各种不同的疾病也可分为阴阳两大类,医生就可以运用四诊的手段把临床采集得到的各种症状,据阴阳理论来分析综合而确定诊断。例如,从诊察色泽而言,色泽鲜明为病在阳分,色泽晦暗为病在阴分;从声息而论,语声高亢宏亮、言多而躁动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语声低徽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从脉象来讲,可据其部位、搏动次数、有力无力、形态来区分证的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浆之有纪。从阴阳始。”辨证的关键在于以阴阳为纲。张介宾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因此,阴阳是“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的总纲,在中医诊断学上有着头等重要的地位。
现代生活中,阴阳学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快节奏的工作需要阳性的活力,而充足的休息则需要阴性的滋养。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大等现代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我们的阴阳平衡。许多亚健康状态,如失眠、疲劳、消化不良等,都可以从阴阳失衡的角度找到原因。
中医养生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倡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春季养阳,宜早起运动;夏季护阴,需防暑降温;秋季润燥,要滋阴润肺;冬季藏精,当早卧晚起。日常饮食也讲究阴阳调和,温热性食物与寒凉性食物合理搭配,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治疗疾病的根本宗旨,是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燮理阴阳的动态平衡。“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针刺法中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明代医家张介宾根据病变中阴损可及阳,阳损可及阴的机制,提出了著名的治疗方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蔷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再多,其基本准则无非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从阴阳学角度来看,也就是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养阴;阴阳两虚者,调补阴阳。总之,诊治疾病,主要根据病证的阴阳盛衰情况,来确定治疗原则;然后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药物以纠其偏,令其和平,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阴阳学说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而是强调动态平衡的辩证思维。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阶段,其阴阳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中医调理讲究"辨证论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方案,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在当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医阴阳学说正与现代医学产生越来越多的交集。许多研究开始从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等角度,探索阴阳平衡的现代科学内涵。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不仅丰富了医学理论,也为解决现代健康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其价值不仅在于治病,更在于防病。它教导我们以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健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平衡之道。当我们学会在生活中实践阴阳平衡的理念,就能更好地维护身心健康,实现"治未病"的理想状态。这或许就是这一古老智慧给予现代人最宝贵的启示。
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1 CHINA CO-OP GROUP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甲1号
邮编:100052
电话:010-59338888
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